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文化资讯

聚焦感知的跨媒介表达——“弥”张晓雪个展在北京槐轩开幕



2025-05-27来源: 艺术中国

展览现场

5月17日下午,“弥”张晓雪个展开幕式在槐轩举行。本次展览延续了艺术家对“感知”的持续探索,形成了混合多重媒介的独特表达。张晓雪将自己独特的思考和感受赋予到不同的材料和媒介中去并进行实验和混合转译,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表达结构和语言,反思了在越来越AI化的时代下感知的重要性,从生命的角度重新思考文化的演变与新生。

艺术家张晓雪

艺术家张晓雪在发言中表示自己在创作中一直持续聚焦在人的“感知”地带,以及人在感知这个世界时所形成的某种波动,因此她的作品呈现出像神经元一样的单元样态如同她的笔触般加以组织和延展,在这条脉络上不断延展下去,生成更多的可能性。这次籍由在槐轩这座古典院落办展的契机,她因缘际会地给太湖石这个凝聚传统古典审美的象征物加装了她的装置艺术作品,像是给太湖石加上了一个“心脏”。有了“心脏”的太湖石似乎激活了某种对文化固有观念的反思,引发了大家对身体与文化之间内在关联的重新思考。

策展人梁开

本次展览策展人梁开介绍认为艺术家张晓雪在展览中一以贯之地聚焦“感知”这个核心线索,形成了跨媒介的多重表达并不断纯化自己的艺术语言,本次展览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推进了她在艺术创作中的某种转向:逐渐走入生命的、文化的、传统的、历史的纵深处。她给太湖石装上“心脏”这个行为开启了一场立足个体的当代的文化反思和观照,引发了一系列有意味的话题与探讨,可以成为她日后系列创作的一个开端。

著名艺术史学者、当代艺术评论家尹吉男

著名艺术史学者、当代艺术评论家尹吉男在致辞中提到,本次展览的地点“槐轩”之前是20世纪著名红学家俞平伯的宅院,张晓雪本次展览让这座宅子显现出“粉学”的视觉趣味。中国艺术特别强调“气韵生动”,园子里的这座太湖石因艺术家安装上的“心脏”变得特别生动。张晓雪的作品是带有实验性的,同时又有很多书写性。这种书写性通过制作,比如版画的压印,成为一个个装置之后,感觉上有两个自己在对话,一个带有传统力量,一个特别当代,二者之间的对话就形成了一个个特殊的作品。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直属党支部书记葛玉君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直属党支部书记葛玉君致辞道,晓雪老师在青年艺术家中非常活跃,在她的展览中可以看到近些年来学院在教学中所强调的“学科交叉”,正如张晓雪虽然是学版画出身,但她打破材料与媒介的界限,把她所有的感知以她自己的艺术语言和创作方法表达出来,通过这次展览能很清晰地看到这条线索。比如《存在》是拿传统雁皮纸纸层层地染画并堆叠出来,再在其上印版画,印痕不再是单纯的印痕而是与材料形成某种相互转译,里面兼有版画和材料的成分;再比如《曾经来过的身体》,虽然是版画,但很有传统文化的水墨韵味。当然,她这次展览非常瞩目的是一件公共艺术的作品——给太湖石加心脏。太湖石经常在国外展览,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给它加上跳动的“心脏”,实际上是赋予了一种新的结合了当代艺术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的张力。所以,晓雪老师的展览可以给我们一个启发:如何做艺术?就是把打动我们内心的东西呈现出来,去打破以往固有学科的边界,去打造一个全新的艺术生态。

开幕式嘉宾合影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6月7日,观众可预约观展。

嘉宾观展现场

嘉宾观展现场

嘉宾观展现场

嘉宾观展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责任编辑:王洁
------分隔线----------------------------